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年初,太傅司马懿假装生病卧床,趁着大将军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离开京城前往高平陵扫墓的时机,突然发动兵变亿润配资,迅速掌控了京城大权,并迫使曹爽投降,从而一举夺取了曹魏的军政权力。这场政变史称“高平陵事变”,是曹魏政局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曹爽方面在得知司马懿掌控了京城后,麾下的关键谋士桓范曾极力劝说曹爽采取抵抗行动。因为当时皇帝曹芳还在曹爽的控制之下,同时地方上的许多封疆大吏也倾向于支持曹爽。如果能够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地方军队和官员起兵,曹爽仍然有机会依靠军事力量击败司马懿的势力,挽回局势。
然而,在最关键的关头,曹爽却被司马懿以及一些协助司马懿劝说他缴械投降的朝廷重臣们所蒙蔽,选择主动放下武器。这一决定为司马懿顺利铲除曹爽扫清了道路。据史料记载:宣王派遣许允、陈泰去解说曹爽,太尉蒋济也写信传达宣王旨意,同时殿中校尉尹大目作为曹爽亲信也被派去劝降,司马懿更在尹大目前指着洛水发誓,只要曹爽投降,只免官职,不加杀害。曹爽信以为真,遂罢兵。
展开剩余76%从上述记载可见,共有四人参与了这场“忽悠”:侍中许允、尚书陈泰(陈群之子)、太尉蒋济以及殿中校尉尹大目。许允和陈泰当时正陪同曹爽扫墓,变故发生后,他们代表曹爽同司马懿谈判,得到了对方的口头保证。蒋济则是司马懿政变的重要帮手之一,他以书信形式劝曹爽投降,并且担保司马懿不会杀他。尹大目作为曹氏家奴,为了让承诺更具可信度,司马懿当面指着洛水起誓,保证若曹爽归降仅免官不杀。
正是这三位朝廷重臣和一位家奴的劝说与担保,最终使曹爽下定决心,主动向司马懿低头投降。然而结果却是,没过多久,司马懿便以曹爽图谋反叛为借口,将其处死并诛灭三族。显然,司马懿不仅背信弃义,还让这四人一同背上了出卖曹爽的骂名。
尹大目作为家奴身份低微,背负骂名无可厚非。但蒋济身为朝廷太尉,许允与陈泰更是世家出身、朝廷重臣,背信弃义的污名对他们的名声是极大的打击。值得一提的是,蒋济在高平陵事变后仅三个月就去世了。据说他拒绝了司马懿以皇帝名义赐予的侯爵封赏亿润配资,郁郁而终。有人认为这是他对自己出卖曹爽的愧疚所致。蒋济并非世家子弟,而是靠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皇帝的提拔才得以崭露头角,对曹氏仍存忠心。他协助司马懿,更多是因为不满曹爽在位时的政策,而非真心反对曹爽。曹爽死后,他感到内心愧疚,毕竟写信为其担保,在那个重视信义的年代,蒋济的这种心理并不难理解。
许允对司马氏挟持皇权的做法极为不满。司马懿死后,他曾策划反司马氏的阴谋,但因皇帝曹芳不敢支持,行动未能成功。后来,许允因“擅自挪用厨钱粮食赈济俳优及其官属”的罪名被削职流放乐浪郡(今朝鲜半岛平壤一带),死于流放途中。这场流放与死亡很可能是司马氏为铲除潜在威胁所策划的结果。司马师甚至还想除掉许允的两个儿子,派钟会试探,但许允妻子机智应对,避免了家族遭受灭顶之灾。
陈泰则是曹魏开国元老陈群的儿子,家族与司马氏关系不错,他本人也与司马师、司马昭交好。高平陵事变后,陈泰得以被司马氏重用,甚至被授予兵权。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发起宫廷护卫兵反司马昭政变,最终被司马昭亲信贾充设计杀害。事后陈泰建议司马昭斩杀贾充以谢天下,但司马昭拒绝,只愿让成济背锅。陈泰对此愤懑不已,回家后很快病逝。关于其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因愤怒呕血而亡,二是感到对曹氏忠诚无以为报而自杀。
至于尹大目,其身份低微,史书记载甚少,死因无人过问。他曾随司马师征讨淮南毌丘俭、文钦叛乱,趁机以暗示方式劝说文钦忍耐不发难,认为只要熬过司马师,形势或许有利反攻。然而因尹大目曾帮助司马懿欺骗曹爽,文钦视他为仇人,未采纳其建议。毌丘俭、文钦的反司马叛乱最终失败,司马师也在平叛后不久去世。
以上即是“高平陵事变”中亿润配资,协助司马懿哄骗曹爽投降的四人的后续命运。通过他们后来的遭遇,不难看出,他们对曾经帮助司马懿蒙蔽曹爽这件事多少带有悔意。你怎么看这段历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讨论。
发布于:天津市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